归正人的态度控
辛弃疾与马远同年生于1140年,他们出生的第二年,南宋便“绍兴议和”了,宋高宗终于结束流亡,“临安”杭州了。
辛弃疾出生于沦陷区金人治下的山东济南,而马远则生于刚刚荣勋为南宋首都的杭州。夏圭与马远同乡并誉,位列宋画南四家。在南宋人眼里,李唐、刘松年、夏圭、马远最懂山水,而马、夏两人的山水画风,竟如一对孪生兄弟,一个栖息于“全景山水”的某一处最佳角落,一个截取全景山水的半边凭依,沉浸在有节制的山水情怀中。天生一副对子,“马一角”和“夏半边”,格调对称,温暖的阴影,也能与南宋人民居于半壁江山的心理阴影重合,而且天衣无缝。
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还有如此贴切的吗?只能说他们高度概括了时代的心理特征,带给时代强烈的暗示,诱请人们住进“残山剩水”,躺平卧游。
1161年,辛弃疾在北方起义抗金,手刃叛徒南归,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此后,却因他是“归正人”,再加上主战派,在朝廷上总是被排挤,几起几落,直到1204年出知镇江府时才受赐金带。作为64岁的南宋宿勋,身披宋宁宗赐予的荣誉勋章,想必龙性难驯的“归正人”对这份迟到的荣誉早已倦怠,具有讽刺趣味的是,此时的赏赐变成了对倦怠的加冕,而对辛弃疾来说,它本来就是个纯装饰品。
不过,“归正人”的提出,是南宋走向衰亡的败笔。1178年南宋淳熙五年,宋孝宗赵昚颇为器重的丞相史浩,第一次提出“归正人”的概念,朱熹解释为:“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于正也。”一看便知,这是针对从北方沦陷区来投奔南宋的人的统称,而且是带有怀疑和歧视性的圈定。
史浩在十几年前曾识破了北来间谍刘蕴古,并与高宗时名臣张浚有过辩论,他说:“中原绝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史浩出此奇葩言论时,正逢辛弃疾在北方首义后投奔南宋之际,那时辛不仅仅是热血青年,还是手刃叛徒的英雄豪杰,以史浩的纯儒见识,他也不会侧目一个年轻北人是什么北方豪杰。即便十几年后,史浩仍未因辛弃疾在南宋的贡献而改变对北人南投的看法,反而更加警惕,将北人南投定义为“归正人”。
史浩、朱熹都是江南原住民,朱熹是南宋理学大家,官也做到了皇帝侍讲,就因为北人食了“金粟”,南投便是“改邪归正”?朱熹出此言论,真让人怀疑思想家是怎样一副心肝,迫同胞于两难。史浩,堂堂一朝宰相,不会不知一个拥一国之力的朝廷,为什么不“亡金”而南逃?却去谴责北方无豪杰?北方难道不是尧舜禹汤文武所立之地?北方不是周公仲尼所化之民?北方不是大宋天子南逃时带不走的遗爱子民?
在“家天下”的秩序里,家仆式的惯性思维,向来训练有素。一切正义,皆围绕以家长为核心确立的既定秩序。这种思维培养不出政治家的视野、心胸、风度以及智慧,只会培养以家长为圆心的半径心胸和半径眼界。不管他们对朝廷有多么忠孝;不管他们多么擅长宫闱智慧,他们本人的心态以及伦理习惯都是家仆式的;他们大多熟练家仆式的狡诈,但那并非政治家的智慧,而对北人南投的怀疑和歧视,才是王权治下的正常逻辑。
在“归正人”正当化两年后,辛弃疾开始在江西上饶修筑带湖庄园以明志。明什么志?当然是归隐之志。他不能像岳飞那样还未踏上“贺兰山阙”,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要把带湖庄园修得既有桃花源的归隐气质,又要有园林式的雅浪,表明他已经没有岳飞那种武将雄心了,他要向文人转型,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去,归正人不管北人南人,总之,他不要岳飞那样的结局。褪去英雄本色,辛弃疾以归隐的方式,逃离家天下的权力半径,也是传统体制和传统文化给士人留下的一个可以回归自我、还原自由的唯一路径。
一个人若在内心打开了审美之眼,他便无法对丑宽容或熟视无睹。那份执着的能量,只能依据它所隐藏的痛苦来掂度。整整八年,辛弃疾在带湖庄园熬制他欲作北方人杰而不得的痛苦。1188年,老友陈亮来拜访带湖庄园,二人相携再游铅山鹅湖,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索词,辛稼轩欣然命笔,豪抒北志难伸之二十多年的积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萧瑟之处,风景别幽,总有二三知己把酒,辛弃疾与有荣焉。终宋南北三百多年,荣与苏词举世并誉;幸与陈亮莫逆顾盼,豪杰气概冠宇。尤其,辛、陈皆有卧龙之志、经营天下之才,却又不得不审美渊明的生活方式。先觉者必定孤独,当“两三雁”被体制疏离而又不妥协时,为了避免宫斗,辛只有选择归隐。归隐,这种带有远观的审美生活方式,也许可以称它为士林精神的一个终极。
另一终极,当然是修齐治平。孟子早就说过: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句话居然印证了一种机缘,巧合了孔孟和老庄两极,而且深蕴知识分子心灵,源远流长于士林的精神指标和古老的理想主义。儒家入仕,老庄出尘,均根植于辛弃疾的精神体内,无论住在带湖山庄改号为“稼轩”,还是在瓢泉庄园誓种“五柳”,他都是在跟自己歃血为盟,明归隐之志,以归隐自囚。
辛弃疾与马远同朝为官,想必对马夏并不陌生。1188年辛、陈第二次鹅湖之会时,辛、马都已经48岁了。马氏家族五世院画待诏,先祖叔侄皆画,画格家风薪火相传,作为宫廷画师在北南宋主流画坛独领风骚,佳话艺评流行南宋。夏圭虽没有显赫家世,纯粹以画鹊起,与马远大部分时间一样,同仕光宗、宁宗两朝,受赐待诏、袛侯。
辛弃疾为“归正人”,虽被压制到从四品龙图阁待制,那也是朝官,待制可不是没有品级的待诏、袛侯。袛侯与待诏意思差不多,为恭候静候之意,名副其实的话,都是皇家的家臣,与上朝议事、知府地方的大臣们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家臣进不了正史,宋史会为辛弃疾专门立传,但不会为马夏立传,所以马夏的事迹是模糊的,而辛弃疾是有年谱的。一个是家臣,一个是朝臣,圈子不同,各执其事,各个完成自己的风范。但身为人臣谁又不是臣子呢?谁又能逃离家天下臣子的藩篱?谁又不想拼命隶属于体制这个大圈子呢?本质上,朝臣与家臣不都是为臣的命吗?好处是各执其事,才有辛弃疾借宫廷画师的画风讥刺小朝廷在残山剩水里品味。9ÒÔÁÙ?I>vbbs.lianzhong.comBá?ÍJC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