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于“大禹治水”疏“九河”
许多古籍里对此有记载~《尚书·禹贡》(“禹贡”为战国时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情况)中有“九河既道”,又有“(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厎,音义皆同“砥”~汭,音“瑞”,意为“河流会合或拐弯处”;洛汭,指洛河(雒河,南洛河)入黄河处,又指洛阳一带地区~伾,音“pi”(一声),意为“众多”、“势盛”、“有力”;“大伾”指“大伾山”,其中的“伾”意为“山岭重叠”;河南省有两处“大伾山”,一位于荥阳市西北部,一位于浚县(古黎阳)以东(古称“黎山”)~“洚水”,又作“绛水”,这里指漳河~“大陆”,指“大陆泽”~~
古代的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向北,流经今冀南,过“大陆泽”(该湖位于今滏阳河流域;明朝时它分成了“一南一北”两个湖,南湖仍然叫“大陆泽”,北湖叫“宁晋泊”;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两个湖才完全消失),继续向北,流经今冀中,然后拐向东,在今天津一带入海~在这条“主流”以东,又分出了多条岔流,分别向东,流入渤海,此即“九河”~~
《尔雅·释水》:“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这里的“九河”按“从北至南”的顺序排列,“覆融”(“融”本作“鬴”)即“覆釜”~~
“九河”中,徒骇、马颊、覆釜、钩盘这四个名字(不包括“鬲津”),上面提到过——注意,是“四个名字”,而不是“四条河流”~下面分别介绍下这“四个名字”的由来~~
徒骇——禹(大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众徒,治河的众多劳工),故名徒骇~~
马颊——河势上广下狭(上游宽下游窄),状如马颊(马脸)~~
覆釜——“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
钩盘——“水曲如钩,流盘桓也”~~
前面也提到了“鬲津”,但其情况与上面介绍的“四个名字”,完全不同~~
前面给出了“海河流域南部水系图”~其中的“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就是古代的“鬲津河”;漳卫新河,现在是山东、河北两省的边界~~
关于“禹疏九河”,存在着很多疑问和争议,但与“鬲津河”有关的两点是确定的:第一,鬲津河的位置;第二,鬲津河是“九河”中最南的一条~~
既然如此,徒骇、马颊、覆釜、钩盘这四条河,怎么可能在鬲津河以南,怎么可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
看起来让人感觉懵,其实事情并不复杂~~
首先,现在的徒骇河和马颊河,相关情况毫无争议:都是“借用古名”;河流本身,与古代“九河”中的“徒骇”和“马颊”,没有任何关系~~
前面已经介绍过,现代徒骇河和马颊河的由来~徒骇河是由“商河”和“土河”演变而来,因此曾被称为“土伤河”(土商河);借用“徒骇”这个“古名”,应该是因为“音”~唐代开挖的“马颊河”,一方面与古“笃马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古“马颊河”的特征;这些,都有可能是这条河借用“马颊”这个古名的因素~~
“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人们对马颊河进行过大规模的疏浚和治理(前面提到过一些相关的情况,比如“德惠新河”的由来),之前此河就是这样的特征;也就是,“名”与“实”相符~~
其实这并不奇怪~这一带地区,属于华北平原,很多河流都是这样~河道上游宽下游窄,汛期上游来水多,下游河水宣泄不畅,极易泛滥成灾~比如,治理之前的卫河,就是如此~南运河(漳卫河在四女寺以北的分支),为古卫河下游的河段,河道非常狭窄;汛期,卫河上游的来水量,经常远超南运河的泄水能力;所以现在要由漳卫新河承担主要的泄洪任务~~
“钩盘”和“覆釜”的情况,现在没有“最终结论”,但基本上可以确定,跟“徒骇”和“马颊”一样——都是“借用古名”~~
前面详细讲了,位于德惠河与徒骇河之间的“钩盘河”~跟“马颊河”情况相似,它的“得名”,也是根据河流的特征~~
按照古“九河”的位置和“次序”,钩盘河应该位于鬲津河以北,且在“九河”中与鬲津河最接近~~
这条“九河”中的“钩盘河”,其中有一段,至今犹存——就是“海河流域南部水系图”中,位于“四女寺减河”西北的,“漳卫新河岔河”~~
虽然从大禹治水至今,过去了四千余年,河流在此期间有过特别复杂的变迁;但是,“漳卫新河岔河”的前身“钩盘河”,与徒骇河支流“沙河”的前身“钩盘河”,应该可以认定,不会是同一条河~~
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原“覆釜河”,据说曾经是黄河故道,其上游段早已淤废;下游段经人工开挖和治理,上连德惠河,下接秦口河,现名为“朱龙河”~那么,这条“覆釜河”的“上游”,究竟在哪里~~
“九河”中的“覆釜”,比“钩盘”还要偏北很远(中间隔着“胡苏”、“简”、“洁”);如果它与现在德惠河以东的“朱龙河”为同一条河,那得“跨越”多少条河~~
这条“朱龙河”,应该是,古人看到这条河“水中多渚”、“形如覆釜”,联想到了“九河”中的“覆釜”,便“借用”古名为其命名~~
古黄河在今河北省中部向北流,然后拐向东,在今天津一带入海;“九河”中最南的鬲津河,基本沿现在山东河北两省的边界(即现在的漳卫新河)~因此,“九河”应该位于今天津以南的河北省东部地区~公元前602年(春秋时期),黄河发生了大改道,河道“东移”了很远~“九河”此后迅速淤废~西汉初年,“九河”几乎完全消失~此后,很多人到这一带考察,根据自己所发现的“古河道遗迹”,推测古“九河”的情况,出现了多种说法~~
按照“次序”,古“徒骇”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条,那它究竟是古黄河的“主流”,还是从“主流”往南的第一个“分支”(“正确答案”好像是“前者”)~~
数千年以来,河道有过无数次变迁~那么,会不会,鬲津河比现在的漳卫新河偏南~可以进一步怀疑——《尔雅·释水》中对“九河”的“排序”也许并非“自北向南”;再进一步怀疑——这部著作可能有误,“九河”根本就不是按那个“次序”排的~因此,有可能,鬲津河,本来就不是“九河”中“最南”的;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古代确实有“九河”经过(比如“钩盘”和“覆釜”)~~
与其怀疑这些,还不如怀疑“九河”本身~~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九河”不是“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许多岔流的总称;“九”并非“确数”,其意为“多”~因此,先不管“排序”;给出“九条”河流的“名称”,这本身就不对(当然,这也有“好处”——为后来的,“真实存在”的河流“命名”)~也有可能,这“九条”河确实存在过,《尔雅·释水》的编著者,从“多条”河中,按自己的理解,列出了其中“九条”的名称~~
还有一种猜想——“九”既非“数字”,亦非“多”~虽然没有现代的测量手段,但古人已经能够了解黄河的大致流向~也许,“九”,指的是黄河的“形状”~现在经常说,黄河,在地图上,呈“几”字形~虽然黄河(主要是下游段)经常改道,但“总体上”一直呈“九”或“几”状~因此,“九河”其实就是指黄河~~
前面提到了,唐代开挖的马颊河,其最下游,沿用了古鬲津河的河道(有些河段可能对应现在的德惠新河);鬲津河,即现在的漳卫新河,其河道在马颊河以北(与德惠新河相比,要“更”偏北)~~
以上两种说法似乎“矛盾”~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之后,鬲津河就废弃了;之后过了那么多年,河流出现过无数次变迁;现代的马颊河(以及德惠新河)和漳卫新河,哪一条,其下游河道,与古鬲津河更接近,说不准(即使是德惠新河对应古鬲津河,也不能证明“沙河”就是“九河”中的“钩盘河”,因为这条河比德惠新河更偏南,是“现代”徒骇河的支流)~~
可以对“矛盾”进行“调和”~也许,漳卫新河,上游与古鬲津河对应,下游河道要“偏北”;所以鬲津河下游的河道会被马颊河沿用~当然这只是猜测,“对不对”不管~~
现在,马颊河中游的南侧,有一条名为“新鬲津河”的河流——虽然可以由“名字”产生“联想”,但这跟上面讲的并无关系(唐代开挖的马颊河,“最下游”沿用古鬲津河的河道,这与“中游”何干)~“新鬲津河”为人工开挖,流经“丁东水库”(即“得月湖”,相关情况前面讲过),从北侧汇入“笃马河”(前面讲过的,马颊河中游的支流)~~
古渤海的海岸线要比现在偏西很远,由于河流(主要是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原先的海变成了陆地~渤海以西,很多河流,其下游流经的地段,在古代,是海洋~古代的河流,是不可能流经这些地区的~因此,这一地区很多河流,探究其“下游”与古代的哪条河对应,这没有多大意义~~
前面提出过一个疑问,“小米河”是否对应古“笃马河”的最下游~这有可能;但也有可能跟上面讲到的那几条河一样,叫“笃马河”,是借用古名~反正,现存的小米河及其北的朱龙河,都是人工开挖的河道;流经的地区,在古代可能是海洋~古代这两条河是什么情况,其“上游”对应古代的什么河流,相关的传说是否真实(比如“黄河故道”),这些事,这里就不去“考证”了~~
但是,有些事是很容易搞清楚的~不管古代的“鬲津河”是怎样的路线,现代的“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是在一条黄河故道的基础上修建的,这一点确切无疑~~
这条黄河故道,俗称“老黄河”;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利用它为卫河分水,此时距春秋时期的黄河改道已过去了约两千年;它是否就是古鬲津河,这一点,也许有疑问~~
前面提到过,西汉末年(新朝,王莽在位时),黄河改道,在今山东一带入海(改道前在今天津市以南入海;改道后的路线与现在的徒骇河接近,大部分位于徒骇河以北)~东汉时,这条河道稳定下来,并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
北宋时,黄河改道;“主流”向北,到今天津的位置后向东入海,它占用了部分“御河”(隋朝开挖的“大运河”中的“永济渠”,现在的卫河)的河道,最下游(在今天津一带)占用了今海河(当时有一条“白沟河”,它是宋辽两国的边界,故又称“界河”;其下游段为今“海河”,上游段为今海河的支流“大清河”)的河道,被称为“北派”;另有一股向东,占用唐朝开挖的马颊河的河道,经山东入海,被称为“东派”,俗称“二股河”~再之后,黄河最著名的改道,就是南宋时期的“夺淮”~~
北宋时期的“东派”,存在时间很短,仅有39年(1060年至1099年);如果时间太长,“现代”的马颊河就不存在了(会被黄河淤废)~“北派”的路线多变,存在时间也不是很长;南宋初年黄河开始向南“夺淮”,北流就此结束~因此,“御河”没有被淤废,后来成为了“卫河”;海河也没有被淤废,至今仍存在于天津~~
春秋期间黄河改道,之后的鬲津河没有再度成为黄河的“主流”~北宋时黄河的“东派”(马颊河)在鬲津河以南,二者很接近;鬲津河当时可能是“东派”的一个分支~明朝时期开挖“减河”,借用“老黄河”(鬲津河)的河道,这条河两千年以来应该不会一直干着;否则河道会“形迹全无”,无法利用了~~
大禹治水,疏通了“九河”;其中,在治理“徒骇”的过程中,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现在的徒骇河,流经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由此而下,流经了一个县级市“禹城”~~
大禹治理的,“九河”中的“徒骇”,与现代的徒骇河毫无关系;现代的徒骇河边有一座因大禹而得名的城市,但“禹城”这个名字来得并不“假”~~
前面介绍过,现代徒骇河的前身,为古“漯水”~《孟子·滕文公上》中有一段——“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瀹,音“yue”(四声),意为“浸渍”、“煮”、“疏导”、“水清”;这里意为“疏导”~~
现代徒骇河边的禹城市,与“九河”中的“徒骇”无关,却与大禹治理过的另一条河“漯水”有关~~
禹城及其周边一带,古称“祝”,西周时这里有一个封国(即“祝国”),后来这里被称为“祝柯”,秦朝时设祝柯县,汉朝时改称祝阿县;该县西南30里处有“禹息故城”,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县为禹城县~~
在本篇发表之前不久(2022年3月),禹城市发生了一次新冠疫情(3月10日开始报告确诊病例),“起源地”为“某电子厂”(真实名称为“提艾斯科技有限公司”)~十几天后疫情得到了控制(3月25日24时之后这一带被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上面这段,“跑题”够远的~~
真实的历史中,大禹究竟在哪些地方治过水,一直有争议~这里所讲的,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情况,只是根据传说~~
现代的马颊、徒骇两河,历史来源相似,河流的特征、水文情况相近~徒骇河的流域面积比马颊河略大,但来水量远大于马颊河,接近其两倍(徒骇河比马颊河河道略深,并且宽阔得多)~~
元朝时开挖“会通河”(“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与徒骇、马颊两河发生“交叉”,这“干扰”了两河的水流~1855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海(这段河道被黄河“沿用”至今);黄河的泥沙进入运河,将两河阻塞~民国时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山东省政府组织人力,对两河进行了治理,使它们能够穿越运河、东西贯通~~
ÈHxX=
î>bbs.lianzhong.comb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