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减碳在路上 人人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分子” [复制链接] 查看:235回复:1

1#
分享到: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9-04 04:28:53


本周二,四川、重庆地区的电力供应已经恢复正常。今年的高温是一次考验,很难说未来就不再考验我们了,电不够用,除了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之外,个人又能为此做些什么?节能减碳的理念能融到我们生活中多大部分?


电动车高温下充电难 怎么办?

随着夜幕降临,本周一,暖橙色的灯光将洪崖洞再次点亮。一场由持续高温引发的供电影响后,时隔8天,重庆标志性的夜间景观灯皆恢复正常照明,璀璨的景象慢慢回归。



回望此次高温气候,给各行各业的人都带去了不便,位于川渝地区的电动车车主多了充电不易的新烦恼。此前,重庆市也出台通知“让电于民”,商用电开放的时间和范围因此受到了影响。

继自燃事故频发、冬天续航缩水、节假日高速公路充电难等一系列问题之后,“高温下充电难”成为摆在新能源汽车面前的一道新难题。高温之下,几乎多数的公共用电设备都遭遇了一致的麻烦。这种境遇下,有序用电显得至关重要。



国网重庆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文平:利用有序充电的技术,通过在低谷时段鼓励广大电动汽车客户错峰充电。我们为了采取压峰有两种手段, 一个是把我们的管流费打五折,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二是通过技术手段,通过压降我们的功率,来实现电流压降,腾出有效的一些负荷。



目前重庆地区已降温恢复了用电正常,眼前的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全球气候变暖,这个长存的问题早已不属于未来,极端的气候变化就在当下时刻发生,合理用电、节约用电,成为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经济提质增效。做好科学节约用电工作,不仅体现在缺电时期,平时也应积极实践。而更长远看来,该如何改善高碳排放量的现状,将成为我们深思的议题。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谭荣: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都已经坚定了要走低碳转型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我们各行各业,各个途径上,都要尽可能去进行低碳的转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好一种趋势引导,不仅仅是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引导,更多还要通过政策上的补贴,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未来的转型之后所带来更高的一种收益,这个收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也包括我们说的因为低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收益。

疫情下,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可是开什么车,还真得琢磨琢磨。燃油车的稳定性和可靠加油保障是不少人的选择,但对于那些新能源车主来说,心里就时常犯嘀咕,因为有人说了,“新能源车城里可劲儿转,出城玩不转”,一出城就有里程焦虑,万一半道上车没电了怎么办?服务保障跟不上又该怎么办?


如何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几年前,一直没摇上燃油车牌的许先生,选择了更容易排到的新能源汽车。作为第一辆也是目前唯一的一辆车,许先生曾想象开着它带家人自由出行,但实际上他仅有三次开出了城。两年前,开回山东老家过年的经历,从此让他断了开新能源车出远门的念头。



新能源车主 许先生:很多人都开车返乡,当时充电站的数量,包括每个充电站充电桩的数量,都还是很少的。所以就出现了好多人排着队去充电。六七百公里,大概充了三次电才回去,因为它掉电确实比较快,而且在冬天更快了。

没有私人充电桩,许先生只好每次去公共区域充电。不比单位附近充电,在这里只能原地等待,一等就是一个半小时。

一年充电的花销在一千五到两千元左右,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确实为许先生省了不少钱。但电池效能等新能源汽车技术本身也在困扰着他。



新能源车主 许先生:理论上续航里程是四百公里的车,可能能开三百公里。在冬天,估计也就能开两百公里,越冷的时候它耗电越快。另外就是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风,对它的耗电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许先生还发现,目的地常见燃油车挤占充电车的车位,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充电站也可能关闭。新能源车的诸多问题,事实上都可先从增加充电站充电桩的供应量做起。8月25日,交通运输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对高速和长途等使用场景的充电设施配备列出了时间表,甚至一定时间内要求覆盖村镇,值得注意的是,还提出“坚持广泛覆盖,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



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多万辆,同比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无论是1:1配比还是适度超前发展,这项工作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当下,充电桩数量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专家指出,以后即使保证了数量,还要保障地区均衡,研究统筹协调土地利用、资金调配等问题。对于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发现又是坏的问题,方案也有要求,如“统一建设和运维标准,提高充电基础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等,也就是说,充电桩背后少不了充满细节的周到服务,做到既能挽留像许先生这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的人,也能在全社会构建低碳生活友好型社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

今年全国很多城市在出台刺激消费政策的时候,都把购车当成了重中之重,这其中,尤其是针对购买新能源车的人们,给了很大的红包。但买车的人除了自己的钱包,还要考虑很多事情,他要仔细核算收支利弊之后来做选择,绝不是心里支持节能减碳就立即做出决定。那么,从政府到社会,当越来越意识到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之后,该如何吸引公众做出节能减碳的选择呢?


“个人碳账户”如何助力减碳?

家住杭州又在本地上学的大学生刘达曦,周末和假期经常往返于学校和家中,不同于过去依赖私家车出行,最近一段时间,搭乘公交成了他的首选。



个人碳账户项目参与者 刘达曦:以前并没有太多环保意识,我们同学一起出去玩要么打车,要么父母私家车会载我们一起去。暑假里我是通过学生会,看到这里有一个88碳账户活动,我参加了之后,可以记录一下我平常每天的低碳行为,一是可以纪念,我为环保做出一点贡献,二是还有比较实在好处,会给你优惠券。

选择了低碳出行,再用App打卡记录,就能知道自己减了多少碳,并收获奖励。



过去,人们大多将减碳的视角放置在工厂和企业,忽视了减碳领域个体力量的重要性,在国家愈发重视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调动公民参与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当前意识到,节能减碳离不开公民参与,今年以来,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不少的“个人碳账户”平台悄然诞生,例如武汉推出的碳宝包、深圳推出的低碳星球,以及搭载在淘宝购物App上的88碳账户等,都能让使用者记录下自己的减碳行为,并测算出可量化的减碳数值,通过积累兑换奖励,最终吸引人们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除了给予减碳者激励来吸纳公众参与,个人碳账户平台也让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减碳行为,有了可量化、可视化的数值,进而让参与者对减碳行为更加有感。



今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发布《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试图为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定量提供依据。加之目前运行的个人碳账户平台,也在对减碳的衡量标准进行完善。未来,如何界定减碳场景?如何让减碳量有统一衡量标准?也将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答案。



88碳账户项目负责人 杨灵叶:截止到8月底,我们有超过3000万用户参与了减碳,人群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她们往往是消费力比较强的,还有一大类人群就是大学生人群。这两类人群,我们也认为将来是我们减碳领域非常强的领袖群体。

目前使用个人碳账户的群体仍相对集中,怎样扩展到更广泛和多元的群体,让每个人都能为减碳行为做出生活方式的改变,仍是业内不断思考的问题。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谭荣: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是责无旁贷,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分子,都要有这样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高温必然带来电力紧张,解决它,一方面要增,一方面要减。增就是保供电,减就要方方面面节能减排,改变生活方式。这其中,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能耗大概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到50%,所以绝不是个人只观望就可以,但是仅靠个人是不够的,需要更友善的氛围与环境。

5³ä÷5s¿Úbbs.lianzhong.comvé÷èÔ(‡…ά
❥·.¸¸.·✎  透过滑落指尖的光阴,细品岁月无恙的静好……

【游戏大厅版区】欢迎您!
|
2#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是责无旁贷,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分子,都要有这样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5³ä÷5s¿Úbbs.lianzhong.comvé÷èÔ(‡…ά


低 调 做 人, 高 调 做 事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