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登录 人人网登录 登录 注册
ma
海宝°
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
mmexport1664983431595.png(495.81 K)2022/10/5 23:44:31
如果说有什么具象的东西
可以让我们与浩瀚的历史相遇,
文物一定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凝视那些来自数千年前的瑰宝,
就如触发了一场往来今古的穿越之旅,
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都流转于凝眸的一瞬:
我们立于兵马俑阵前,
听千年前的雷雷战声;
我们细品清明上河图,
看北宋繁华盛景的再现;
我们端详着长信宫灯,
想象它如何照亮过西汉的一夜……
而这些国宝,是如何鉴定的,
从考古现场被发掘到陈列于博物馆的橱窗,
这之间都发生了什么,
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在这番故事里,
有一个群体不能不提——
考古和文物工作者。
今天《夜读》要给大家介绍的,
便是这样一位
和文物、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
文物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
孙机。
93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每周上一天班,
他说:
越做这个工作,越认为这个工作值得做。
b75505cc4c2973ff670756ce9b476d32.jpg(68.78 K)2022/10/5 23:44:31
一
认识孙机先生的人,
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较真。
在他自己看来,
历史的魅力恰恰来自于真实,
一个东西不对就是不对,
哪怕“文词上比较委婉”,
也一定要保证“是非上比较明确”。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唐县出了一批茶具,
有烧茶的风炉、有茶瓶、茶臼等等,
其中还有个小人,
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也不太受重视,
登记的时候就叫“小石人”,
拿到国外展览时保险底价也没多少钱。
881405b5621dcab0d5376f5dfb8e74ea.png(394.44 K)2022/10/5 23:44:31
可是,
经过孙老认真研究,考察比对各种资料,
认定它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
茶神陆羽像。
这个重大的发现,
让原先平平无奇的“小石人”身价大涨,
再拿到国外去展览,底价是原来的几百倍。
鉴定出全国唯一的一个陆羽像,
只不过是孙老文物研究生涯中的一处闲笔。
再来看下面这个文物,
大家想必不陌生,
没错,它就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后母戊”青铜方鼎。
735452051fa0d3158daacf3a2b2fb75e.jpg(92.51 K)2022/10/5 23:44:31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
我记得我当年的教材上,
它的名字写的是“司母戊方鼎”啊。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
“这个‘后’字,它是反文,就是反着写的。
看起来可以念成‘司’,实际上只能作‘后’讲。
《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
你想,一个普通职工,
能给他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
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
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孙老纠正“一字之差”的故事还不止这些,
比如,这件珍贵的汉代文物
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
通过孙机老先生等人的考证,
被更正为“金缕玉柙”(xiá),
“柙”也就是贴身棺材的意思。
0dbfda255ceaa17f8c3f90f0acd15367.jpg(63.02 K)2022/10/5 23:44:31
这种纠正看似微小,
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
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说起自己的工作,孙老这样总结:
“文物研究本身就是去了解
这些古文物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多少感动人的事情,多少文化成就,
本身就是
我们现在增加文化自信的一个动力。
我大半生所做的,
就是从历史上找文化自信,去找证据。”
1fd6e73dd713b837d6639de144f4f86c.jpg(65.56 K)2022/10/5 23:44:31
二
很多人觉得,孙老研究了一辈子文物,
家中肯定有不少文物复制品,
其实不然,
孙老家中最多的,是书,
连原先的厨房都被改造成了书房,
甚至书房的墙上还留着没拆的热水器。
9794a60b99674a1cd5b78d35bfbb1ce3.jpg(50.01 K)2022/10/5 23:44:31
孙老看书,也写书,
这些年出版过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等多本颇有影响的著作,
后者还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浩大的著作,
都是孙老用笔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
书中许多器物、仕女、车马的线描图,
都是孙老一幅幅亲自手绘的。
f53fed5648b301e19e808e92e4c163ba.jpg(114.60 K)2022/10/5 23:44:31
在孙老家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角落,
那里放着满满几抽屉的笔和笔芯,
用过的没用过,皆是老人伏案的证明。
“把道理讲清楚,有根据有证据地讲清楚”
是孙老最根本的治学原则,
而这个治学原则,
是他从自己的考古领路人沈从文
身上学来的。
在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
孙机是北京市总工会的技术工人,
沈从文先生是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
两个人的办公室就互相在隔壁,
因此而结缘。
1951年故宫举办的敦煌艺术展,
是孙机真正决心投入文物研究的关键,
孙机还记得,在那次展览上,
沈先生讲解的重点是供养人的服饰。
从沈从文先生那里得到的熏陶
让孙机一生难忘,
在北大历史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后,
孙机下决心
要成为中国历史的打捞者和解读者。
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忘记这份初心,
九十多岁了,还努力地去干,
听说自己的书要被翻译成韩文和日文,
他特别高兴,
“把这个东西传到外国去,
是给中国长脸的。”
三
聊起工作的时候,
孙老总是严谨而专业,
但在工作之余,
孙老其实是个异常可爱的老人。
被问所有荣誉里哪个奖是他心中最爱,
他会不好意思地说: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没法夸。
36c4aa870183211627c1817975a23dcf.png(797.56 K)2022/10/5 23:44:31
被老伴“揭穿”用女儿送的碗当笔筒,
他会赶紧“转移话题”说:
书房介绍完毕,没什么好说的。
5dacd658b95c594e2a967e1ad74d6af7.png(809.37 K)2022/10/5 23:44:31
被问到现在每天读书的情况,
他怀念起“好汉当年勇”,说:
以前吃完晚饭就趴在桌子上画图,
不知不觉画完几张,天就亮了,
现在到了十点钟非睡觉不可。
说完还不忘“劝君惜取少年时”,
表示二三十岁的时间太宝贵了,
那个时候知识吸收得快、理解得也快,
悟性好、记忆力也好。
dbcfe76b340fa945f685d237b1d99b26.jpg(44.99 K)2022/10/5 23:44:31
尽管已经90多岁,
但老两口依然恩恩爱爱,
惹得小年轻们都羡慕不已。
孙老饭后没事会给老伴讲故事,
或老调编新词,来上一段京剧,
把老伴乐得不行。
-493a80488dac1ff.jpg(60.32 K)2022/10/5 23:44:31
生活里的孙老亲切而随和,
但在某些事情上,他却是毫不客气。
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
常有人找孙老“鉴宝”,甚至开出“天价”,
只要孙老陪他们出去转一圈,
回来就给一百万。
孙老严词拒绝,“一分钱我也不要。”
在他眼里,
“文物研究是科学,
做研究不是为了挣钱,
就是为了做这门学问。”
四
年轻时,孙老曾经想写一本书,
书名就叫《物源》,
他想要弄清楚,
世界上那么多千姿百态的东西,
究竟从何而来,会向何处发展。
虽然孙老最终并没有写出
一部名为《物源》的著作,
但作为一名考古人、文物人,
他毕生其实都在叩问和解答这个问题。
在一件件拂去尘灰、焕发光彩的文物里,
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历史浩瀚文明璀璨,
我们更清晰地知晓“何以中国”的某种答案。
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孙机
yyy
影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