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高强度运动会增加猝死风险吗? [复制链接] 查看:390回复:2

1#
分享到:

2022-10-10 11:51 来源:国际在线





某企业高管因病突然去世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健康和猝死这个话题的关注,这位高管平时喜欢运动,但是不是运动中发生的猝死亦或是其他原因,坊间传闻很多,尚未经证实。

一个生命的突然逝去总会让人们心痛和反思,愿逝者安息。

坦率来讲,在工作压力比较大,凡事讲速度讲效率竞争激烈的当下,人们都会竭尽全力地努力工作,由此产生静坐工作时间长、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睡眠不足、没时间运动等等一系列健康行为问题。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会意识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人们也会通过业余时间参与锻炼或者碎片化健身、选择更健康的饮食、避免抽烟喝酒、保证睡眠等健康行为习惯等等来抵消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健康问题。




几乎没有人是完完全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那样很难完全做到,人的行为总是会有健康的行为,不那么健康的行为,同时人的基因易感性也即遗传特质也不同。

所以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正面负面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健康水平。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选择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避免不良的生活行为。

长期以来,无数的流行病学和生物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几个重要观点:

1、运动可以显著提升心肺耐力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2、更多的运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健康收益,也即“more exercise is better”,正是由于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所以在全球范围以内,越来越多人乐于参加强度很大或者运动量很大的运动,比如长距离跑步、马拉松运动等等。



但另一方面,过大的运动量,又有可能造成易感人群发生猝死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最近的确也有研究指出大运动量运动或者大强度运动都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心脏适应不良,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加速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成,心脏损伤标志物水平上升(一些物质原本存在于心肌细胞内,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检测不到,如果血液中检测到这类物质,就表明心肌细胞发生了破坏,从而导致这些物质的流出)、房颤等等,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运动量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或者“J”型曲线,所谓倒“U”型曲线是指较低的运动量和很高的运动量都不利于健康,只有合理的运动量才会有益健康。



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为了更好地向大众传递科学运动的知识,美国心脏协会组织专家重新审查了从中等强度运动到大强度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运动量、大强运动的收益以及风险。

在充分研究基础之上,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在著名的《循环》杂志(Circulation)发布了一篇重要声明《运动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和长期进行运动训练的潜在不良适应:更新对于运动风险的客观看待》。

这篇权威的文献其实就是要回答大众疑问,特别是大众运动爱好者的疑问:

运动的潜在心脏风险究竟有多大,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发生猝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不是也随之发生了增加?


本文为你讲述这篇文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





从运动健康角度而言

美国心脏协会的重要结论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运动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负相关,也即运动量越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

经常锻炼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心肺耐力最好的那部分人群可以减少80%的全因死亡率(所谓全因死亡率是指不考虑疾病原因和种类的所有总的死亡);

运动最为积极的人群从寿命角度而言,每活50年可以延长7-8年寿命;

运动的益处绝不仅仅限于健康人群,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运动同样可以减少他们发生危险事件的风险.

研究发现那些积极运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他们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危险事件的风险更低,生存率更高;

在运动量等同的情况下,强度更大的运动比中等强度运动的健康益处看起来要更多;

运动越多健康收益越大,健康风险越小




运动有益心血管健康





美国心脏协会对于运动

导致的短期心脏事件重要观点


在最近10年,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人群正在迅猛增加,这些运动包括半马/全程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骑行等等,这篇声明重点讨论了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参加这类运动的短期和长期风险。

运动所导致的心脏急性危险事件主要是两类:猝死和心肌梗塞,运动作为一种应激,会短暂地增加发生猝死和心肌梗塞的风险,这种风险最容易发生在不习惯于运动的人群,而规律锻炼人群发生这类危险事件的概率比前者要低;



如果用绝对风险值来衡量,每10万人一年运动中发生猝死的概率为0.31-2.1。

换句话说,10万人在整整一年的各种运动中,发生猝死的总体概率是0.31人到2.1人,运动会导致猝死,但运动并不是导致猝死最主要的诱因,运动中发生猝死的概率也很低;

中老年人发生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而年轻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尚有很大争议。

最近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原因并非传统观点认为的肥厚性心肌病,很多猝死的年轻人心脏结构是正常的,所以最新观点认为结构正常的年轻人发生猝死的情况更多,他们可能更多不是死于心脏结构异常进而引发的功能失调,而是由于致死性的、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所致,而这种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无关,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则多种多样;



美国心脏协会对于长期运动

所导致风险的重要观点


长期运动训练会导致心脏的重塑,非常有限的证据显示在少数运动量极大的运动员中,训练导致了不良的心脏适应,有研究也发现了运动量与房颤之间的“J”型曲线。

大强度大运动量对于心血管潜在的不良影响





中年运动员他们的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甚至高于缺乏锻炼人群,而那些运动量最大的运动员中,动脉斑块出现率最高,但目前尚没有足够证据显示运动员血管中出现的斑块会导致他们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

研究发现,即便是动脉钙化斑块评分相同,经常锻炼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比缺乏锻炼人群要低。



心肌纤维化在高水平运动员中也比较常见,所谓心肌纤维化又称为心肌钙化,往往由于反复加重的心肌缺血缺氧所产生,并导致心肌收缩力的下降,甚至逐步加重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程度被认为是长期运动对于心脏影响的重要效应指标,长期运动是否导致冠状动脉硬化,以及运动员是否更加容易发生心肌纤维化,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定论。

不是运动越多,健康风险越大,而恰恰是运动越少,健康风险越大,运动量与健康风险的负相关是明确和肯定的,但“U”型曲线假设其实并没有被充分论证,也就是说运动量有最低限度,但没有上限。

运动量与健康之间的“U”型曲线未被充分证实






虽然之前一直有观点认为运动量与健康之间存在“U”型曲线,也即当运动量过大时,健康风险也会增加,但“U”型曲线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

事实上,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长3-6年,从长期运动训练对于心脏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通过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全因死亡率,其实并没有运动量的上限。

换句话说,要明确一个大众运动量的上限的具体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这是对于健康大众而言,对于患有疾病的人群,并不能让他们去完成不顾实际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对他们显然是有害的。



为什么任何人包括跑者

都需要重视心脏检查


适量运动能够显著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尽管其绝对风险很低,但高强度的运动也可能使心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这是偶尔在运动场上或者马拉松赛场上发生猝死悲剧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于初始参加运动训练、准备提升运动等级、参加高危运动或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运动进行前医学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分层非常重要。



2022年7月出版的《中国循环杂志》第7期发表了《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在大众健身和跑步热潮蓬勃兴起的当下,我国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心血管内科学、急诊医学、微电子/网络科学、临床流行病学及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专家集体研究编写的我国首个关于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一致意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指导价值。



1、什么是高风险状态人群

低风险状态是指运动者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状态,绝大部分运动爱好者都属于低风险状态人群。

而所谓高风险状态是指由于合并有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或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如极限登山、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导致运动者发生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的绝对风险显著高于同龄、同性别的健康人群的状态,但有少数运动爱好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血管疾病,也不知道定期检查心脏检查,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下表就是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以下11项,其中核心变量4 项、非核心变量7 项,见下表,不存在核心变量且至多存在1 项非核心变量即为低风险状态;存在有至少1项核心变量或2 项以上非核心变量即为高风险状态。



上表提示超过50岁的男性跑者或者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的跑者,在进行剧烈运动前比如参加马拉松运动之前,就应当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而即便身体健康,年龄也不大,你只要参加或者准备参加高危极限运动,比如马拉松,你其实就已经成为高风险人群。

因为核心变量只要符合一项就是高风险人群,而“参加或准备参加高危极限运动”就是核心变量。

如今的跑马者,多数都在四五十岁,根据《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只要是跑马者,其实就属于高风险人群,因为你参与的马拉松是极限运动。

尽管很多跑者都认为自己非常健康,心脏也很健康,从不认为自己是高风险人群,但从科学和心脏健康角度来说,你其实就是高风险人群,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跑马不是赶时髦,无准备无检查不跑马,循序渐进地跑步适合所有人,跑步时全民健身运动,但跑马不推荐也没有必要作为全民健身运动,即便跑马前准备充分也应该慎重参加,这些观点应当成为跑者共识。

2、哪些项目可以用作心脏检查

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评估是指在参与运动的人群中或运动过程中,为了筛查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避免发生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所进行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

评估心脏功能的四个维度





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心脏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各检查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力见表2。

安静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适合判断心律失常,而心肺运动试验主要判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则可以较好评估心脏结构与心脏功能,不同测试方法各有其测试优势也有其劣势,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而不是一股脑什么方法都用,既费钱也毫无必要。



评估心脏结构除了了解心脏腔室大小、瓣膜开闭状况,更为重要的是筛查肥厚型心肌病。

几项大型病例系列研究评估了35 岁以下运动员的突发SCD,大多数病例都有结构性心脏病,最常见的是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及高危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最常提及的年轻人发生SCD 的原因。

评估心脏结构主要手段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以及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具体选择何种检查,应由心血管专科医生根据情况而定。



心脏冠状动脉系统的风险评估在>40 岁的运动人群中尤为重要。

在40 岁以上剧烈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心跳骤停或SCD 的人群中,最常见的病理发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很高,有大量已确诊冠心病的人群有运动需求和运动习惯,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良好的运动前和运动期间风险评估尤为重要。

评估心肌缺血的检查方法包括运动平板试验、心肺运动试验(CPET)、负荷超声心动图、负荷心肌灌注显像(rMPI)、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



近期有研究对运动员出现运动相关的SCD 者进行尸检,尸检结果显示这部分人群的心脏结构异常并不占主要原因,而且仅60% 的猝死发生在剧烈运动中,提出突发心律失常综合征是运动员SCD 的主要原因。

因此,有关心律失常的评估尤为重要。筛查恶性心律失常的手段包括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CPET。



3、根据高低风险确定心脏检查方法

前文已经介绍了心脏检查的诸多方法,选择何种方法是医生的专业工作,那是不是就表明大众不需要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检查了呢?

其实也不是,你可以通过下表大体了解在定期体检中,你需要做哪些或者增加哪些检查,这对于保证自己安全运动也是需要的。

低风险人群,无需特殊评估,如果计划参加马拉松,自我评估意愿强烈,可进行初级评估。

对于高风险人群,直接进入初级评估,初级评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也即通过心电图判断是否有潜在的心律失常,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



而对于经初级评估阳性者以及所有高风险人群,建议进入中级评估,中级评估最主要方法是CPET 检查,也即心肺运动试验。



如果跑者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胸闷憋气、头晕或晕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心悸、间歇性跛行、心脏杂音和难以解释的乏力,建议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血压波动、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心绞痛等情况,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在下一次运动训练时,针对上次情况,酌情调整运动方案。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则需要医学咨询。



4、跑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心脏检查方法

根据本文第三小节,绝大部分跑者都属于低风险人群,参与跑步运动肯定都是安全的,但为了确保参与马拉松运动的安全性,早期了解心脏是否有心律失常和心肺肥大等潜在隐患,建议跑者可以做安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即便跑者很少专门为了确保心脏健康而刻意到医院检查心脏,安静心电图也是体检必测项目,大部分民众还是有每年或者每两年一次体检的习惯,所以安静心电图比较容易获取。



但安静心电图检查有个问题,也即当你在医院做体检的时候,你的心电图往往是正常的,而存在日常生活中偶发甚至频发的心律失常,往往到医院检查不出来,也就是说怎么在你感觉到心脏不舒服的那个短暂时刻你可以马上监测到心电图呢?怎么解决这个场景问题呢?

现在可穿戴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比如已经有多款智能手表具备心电监测功能,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心慌、心脏不舒服的时候,你就马上搭在手表上的感应电极按钮处,其手表背面有个电极,侧面有个电极,两个电极就形成了一个回路也即专业上称为一导,并且这个从左手到右手的电信号回路经过了心脏,这样你就可以在感觉到心脏不舒服的那个时刻立马采集心电图并且上传,供医生分析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心脏心律活动,所以说现在的可穿戴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心电日常随时测量,随时捕捉异常心电信号的场景问题。

有人问手表测量心电信号准确吗?

可以监测心电信号的手表往往都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许可,所以是完全可信的,甚至可以说,可穿戴技术已经成为医生评估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发生了心律失常情况的重要工具,解决了日常生活中存在异常心电信号但捕捉不到,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可能又是正常的痛点。

可穿戴技术已经实现了心电日常采集



而至于超声心动图,往往并不属于常规健康体检内容,跑者需要到医院专门检查或者在体检中增加超声心动图这个项目,判断心脏是否有增大或者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是首选。



而对于一些跑者可能听说过的心肺运动负荷试验,低风险跑者可以不做,而高风险跑者,比如超过50岁跑者建议如果计划参加马拉松这样的剧烈运动,建议可以每年做一次。



强调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不是要夸大运动的风险,正如专家共识中解释的那样,运动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非常重要的策略和措施,适量的运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但当年龄偏大、有基础性疾病、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不合适的时间点运动或者进行了较高强度、较长时间运动时,还是有一定的发生风险,且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悲剧,产生很多负面社会影响并且影响人群参与运动的热情。

任何时候,安全运动都是大众健身的前提,脱离了安全、健康谈耐力提升,PB都是不对的。

总结

日常跑步、马拉松比赛中偶尔发生的猝死或者心脏意外事件尽管发生概率很低,但总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并且正反两方都很难说服对方,争议巨大。

对于绝大多数大众而言,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所带来的益处仍然明显大于其风险。



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众普遍存在的缺乏运动问题,但由于个体差异巨大,时刻关注个人心脏健康,循序渐进地科学运动,运动中出现明显不适要立即停止并且到医院检查,有条件每年进行一次运动平板或者心脏彩超测试是基本确保安全运动的建议。

这句话或许对你有帮助:“高强度会短暂增加所有人心脏风险,但规律高强度运动本身又形成了对于心脏的保护”。

你如何看待运动与心脏健康猝死风险这个话题?
Ùpæ+9:Äxbbs.lianzhong.com Ÿ¸:çù&
本主题由 版主 wangpen_xiz 于 2022/10/11 22:41:07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轮回已千转,谁又再追忆那浅淡过往呢,徒留尘缘叹;静待下一季雨天,不再追寻你足迹,黙然安静。
|
2#

你如何看待运动与心脏健康猝死风险这个话题?Ùpæ+9:Äxbbs.lianzhong.com Ÿ¸:çù&


                                                【体坛风云】 欢迎您
                                                【跳棋版区】 欢迎您
|
3#

运动与医学的话题

大家可以了解下Ùpæ+9:Äxbbs.lianzhong.com Ÿ¸:çù&


                                                【体坛风云】 欢迎您
                                                【跳棋版区】 欢迎您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