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钱学森诞辰112周年! [复制链接] 查看:570回复:1

1#
分享到:

2023-12-11 11:01  光明网






他在人生高光时刻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今天,是钱学森诞辰112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致敬“中国航天之父”!

投身航天心怀家国

1911年,钱学森出生于上海,自幼敏而好学,1934年7月,他以机械工程学院第一名从交通大学毕业,考取留美公费生。

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在上海读大学期间,日本侵略者发动“一·二八事变”,杀戮中国军民。由此,钱学森树立了发展强大工业、捍卫国防的理想。随着火箭、导弹初露峥嵘,也成为钱学森的兴趣和研究重点。

1935年赴美留学前,24岁的钱学森在《浙江青年》上发表《火箭》一文,不仅对火箭的原理、燃料、结构进行了分析介绍,更提出了饱含着雄心壮志的问题:“我们会能有那么一天,和火星通信吗?”“我们的大火箭——到星球去的船——毕竟成什么样子呢?”文章最后,钱学森号召同胞,要像世界强国的科学家、工程师那样“努力地、忍耐地、一步一步地走向征服宇宙的路”。

1936年,钱学森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如饥似渴地投身于科研事业,与导师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课题,创立“卡门-钱学森公式”。

在钻研理论的同时,钱学森还与同事、学生组建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不顾爆炸危险,积极实践,被调侃为“自杀俱乐部”。这就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美国后,1950年钱学森准备归乡建设祖国。不料,美国官员阻拦他登船,监禁、软禁他达5年之久。

在困顿中,钱学森始终不忘老父亲的勉励:“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钱学森没有令老父亲失望。1955年6月,钱学森缠住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帮助妻子给在比利时的亲人寄出了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的信,又把信转寄回国。信上说:“被美国政府扣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955年10月8日,经过中国政府的营救和斗争后,钱学森冲破藩篱,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在登船离美之际,钱学森誓言:“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奠基助推中国导弹

归国不久,1955年11月,钱学森访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陈赓大将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

钱学森反问:“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聂荣臻元帅问他研制导弹有什么困难。钱学森轻松地比喻:“不是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吓跑了吗?”

话虽如此,但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研制导弹并不容易。钱学森在1955年底曾回答彭德怀元帅:“搞导弹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需要建些地面试验设备,也需要有专门的加工制造工厂。美国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1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比美国快,5年时间应该可以。”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保密起见,《意见书》以“国防航空工业”代表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对组建导弹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选调、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不久,中央军委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航空工业委员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火箭、导弹事业的国防军事委员会。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归国1周年之际,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这一天也是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奠基日。

在钱学森带领下,1960年11月,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后来命名为“东风一号”)发射试验成功。接下来,我国自主设计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全惯性制导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东风三号中程导弹、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等型号相继成功。钱学森还提出了“两弹”结合的试验设想、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把人才队伍“拔”起来

20世纪50年代,我国火箭导弹领域人才匮乏,钱学森率领的队伍绝大多数是没见过导弹的年轻科研人员。于是,钱学森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自动控制、电子线路、计算机等有关专业的授课计划,倾尽所能,尽快把这批人才队伍“拔”起来。

现今保存的钱学森《导弹概论》著作手稿复制件显示,上面字迹清秀流畅,公式推导工整严密,作图制表严格规范,处处体现出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很多听过钱学森讲课的航天工作者回忆称:“钱老的课听起来特别来劲!”“钱老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是有针对性的,能够让不同的人都能听懂。”“他语言清晰、思维严密,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听着是种享受。别看他在美国待了20年,讲课从头到尾全是汉语,有的英文单词译文他拿不准,还要和底下的人讨论确定。”“钱老教导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规律办事。他还特别注重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

钱学森指出:“搞导弹不是靠一两个科学家,要靠一大批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锻炼的年轻队伍。”最初,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两枚近程弹道导弹。钱学森决定,把两枚宝贵的导弹当作供拆解的教学弹,帮助科研人员建立对导弹的直观认识,开展反设计工作。

导弹仿制工作大功告成后,科研人员开始自行设计导弹。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钱学森告诫大家,仿制和自行设计是截然不同的。自行设计出现的问题多,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自己来解决。

某次,新研制的一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钱学森负责调查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教训。年轻科研人员意识到,是因为他们考虑不周,导致导弹发射失败,不禁深深地埋下了头。钱学森微笑着让大家抬起头,把压力扛在自己肩上:“如果说考虑不周,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钱学森曾勉励大家:“我们现在被困难重重包围,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在干燥酷热的戈壁滩上现场勘查时,他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再重来。

后来,钱学森进一步强化了“总体设计部”在整个大系统中的作用,确保了众多零部件、子系统的配合乃至各科研单位的协调、供应、协作都井然有序,完善了中国航天工业流程和组织框架,他提出了“一切通过总体、一切通过地面试验”的航天可靠性理念。

一生追逐航天前沿

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果都浸透着钱学森的心血。

1958年,党中央提出要搞人造卫星。作为那时候最前沿的科学探索领域,年轻科研人员的基础薄弱。1961年6月,在钱学森等科学家倡导下,中国科学院连续举办了12次星际航行座谈会。当时没有外国资料参考,钱学森自编教材,讲授《火箭技术概论》,坚持每周挤出时间和年轻人讨论技术问题。

1965年1月,钱学森正式向国防科委提出“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的书面报告,中国卫星事业从此迈步向前。

其实,钱学森在航天科研领域的高瞻远瞩出乎大众意料之外。1949年12月,钱学森在美国火箭学会年会上发表了《火箭作为高速运载工具》的专题报告,提出了火箭动力空天飞机方案:长约24米,机舱直径3米,翼展5.76米,起飞质量44吨,有效载荷2吨,可运载10名乘客横跨美国本土从纽约飞到洛杉矶。

如今,我国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空间站等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就敏锐地认识到卫星导航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建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规划和构想。在我国载人航天早期研究阶段,钱学森不仅积极倡导,还规范了“航天”“航天员”等名词。

再比如,6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问题促成了一个决定: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后来,科研人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事实上,“激光”一词的翻译也参考了钱学森的意见。

90年代初,年届8旬的钱学森了解到Virtual Reality(直译为“虚拟现实”)技术,想到将其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并取名为“灵境”。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灵境”一词流传较晚。

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一生,个人收获几何?他声明:“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屡次将奖金捐给科研、教育、环保、扶贫等事业。他曾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作为回报,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命名,长存于他向往的浩瀚太空中。
M³±y?ž}ýûbbs.lianzhong.com±b`Ð×òŸIïX
本主题由 版主 w9420_1314 于 2023/12/11 20:12:21 执行 审核帖子 操作


低 调 做 人, 高 调 做 事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
2#

让我们一起致敬“中国航天之父”!M³±y?ž}ýûbbs.lianzhong.com±b`Ð×òŸIï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