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悦读】飘香的马铃薯 [复制链接] 查看:3025回复:1

1#
分享到:


云天文学总社

飘香的马铃薯

文/王春萍

近日,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马铃薯》,作者文字平淡朴实,却饱含深情地向你娓娓道来,一段和马铃薯结缘的生活经历,通过对生长于高寒地带马铃薯的不畏严寒,仍开花,长薯块,昂然向上精神的赞美,来联系到作者自身虽身处逆境,但其仍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对人生风雨淡然一笑,泰然处之,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雨中,穿着草鞋拄着竹仗,咏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先生身影,很是有感。

上世纪60年代,汪曾祺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张家口沙领子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沽源马铃薯研究站工作。而沽源的气候很是恶劣,海拔在一千四百米以上,冬天冷到零下四十度,清朝时,沽源曾是一个军台,即一个传递军报的机构。汪先生说自己在沽源工作,是“发往军台效力”,不失为艰苦条件下的一丝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汪先生并没有情绪低落,而是心境释然,认真过好每一天,为了完成研究所布置画马铃薯图谱的任务,每天一早他便顶着寒风,蹚着露水,到田间地头地里去观察、熟悉、掌握马铃薯各品种特征,在马铃薯花开时,就用画笔将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的叶形、花形画成图。薯块成熟后,就画薯块。同时也品尝了不同品种薯块的美味,很快,汪先生便对各品种马铃薯的叶形、花形、花香及薯块口感、味道都能够如数家珍了,成为一名马铃薯专家了,并且顺利画出了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白天,他一心扑在马铃薯的图谱工作上,感受工作之美。晚上则专心读书,感受读书之乐,正如汪老书中所说:“远离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荒凉的绝寨,可以谈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幸好有书相陪。”。书有:《梦溪笔谈》、《癸巳类稿》、《十架斋养新录》及“四史”,沽源这段时间也成为了汪曾祺先生成年后读书最为专心的一段时间了。

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文学,抗战时期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求学时就以沈从文先生为偶像,立志写出像沈先生那种文笔朴实无华的文章来。在西南联大求学时,那也是段艰苦的岁月,一方面是学习环境和条件的恶劣,另一方面还有日本飞机的轰炸,遇到飞机轰炸时,别的同学都是往防空洞跑,而汪曾祺他却喜欢往松林跑,因为可以捡松子吃,他宁可被炸死,也不肯当饿死鬼,但正是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磨练了汪先生的意志,养成了刚毅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

不管是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还是在沽源工作时期,汪先生始终能做到心态平和,不去抱怨环境、条件的恶劣,甚少悲观处事,而是去热爱生活,活的有情趣。下放沽源期间,他起过猪圈,刨过冻粪,挑过重担,干过农活,却也读书、写字、画画,对他来说这种生活更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汪先生有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从汪先生的作品里也能感觉得到,从西南联大时期的《泡茶馆》,到沽源工作时期的《马铃薯》,都反映了汪先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都能够随遇而安、乐观向上。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先爱我的,我不能不爱它”。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场旅行,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的行程满目荒凉,而汪曾祺先生却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江湖皆是好去处,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因为在不同生活时期持续的积累,艰苦的也好,安逸的也罢,汪先生始终对生活充满热爱,逐渐,一个像沈从文一样擅长用平淡文字写出经典散文的大家,便呈现在大家面前,用平平淡淡的文字写出平平淡淡之事,但却流淌着浓浓情感,犹如一方豆腐,大味至淡,足以让你身临其境,久久沉醉。正由于此,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马铃薯在我们面前可能只是马铃薯,但在汪曾祺先生笔下,马铃薯却是不畏严寒,昂然向上的不屈的精神;烤土豆的香味,可以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坚守在艰苦恶劣前线战士的国家信念;马铃薯,还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罗宋汤和沙拉必不可缺少的美食素材。
فÖG”óÕ1Zâbbs.lianzhong.comÞ$Ã2°î_î+P
轮回已千转,谁又再追忆那浅淡过往呢,徒留尘缘叹;静待下一季雨天,不再追寻你足迹,黙然安静。
|
2#

大味至淡,足以让你身临其境,久久沉醉

马铃薯,还可以是平常生活中罗宋汤和沙拉必不可缺少的美食素材。فÖG”óÕ1Zâbbs.lianzhong.comÞ$Ã2°î_î+P
轮回已千转,谁又再追忆那浅淡过往呢,徒留尘缘叹;静待下一季雨天,不再追寻你足迹,黙然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