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配套4×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投产发电 [复制链接] 查看:1608回复:0

1#
分享到:

2025年08月14日 08:34 国资委网站





  中国经济报导:2025 年 8 月 13 日,我国首个 “沙戈荒” 新能源外送基地配套的 4×100 万千瓦煤电项目在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全容量投产发电。该项目由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开发建设,是 “疆电入渝” 特高压工程(哈密 — 重庆 ±800 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核心配套电源,标志着我国在新能源大规模外送与煤电灵活性改造协同发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定位与技术突破

  战略定位与系统设计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建设的 “沙戈荒” 新能源外送基地,总投资 547 亿元,电源总规模 1420 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占比 71.8%(风电 700 万千瓦、光伏 300 万千瓦、光热 20 万千瓦),配套煤电 400 万千瓦及 120 万千瓦 / 480 万千瓦时储能装置。煤电项目作为调峰电源,承担着 “顶高峰、压低谷、跟速率” 的核心功能,通过深度调峰(最低负荷可达 30%)和快速启停(冷态启动时间缩短至 4 小时),有效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保障 “疆电入渝” 通道稳定运行。

  高效清洁技术应用

  煤电机组采用超超临界参数设计,供电标准煤耗率低至 261.53 克 / 千瓦时,较国内同类型机组平均水平低 10% 以上,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约 6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1600 万吨。同步建设的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使烟囱出口污染物浓度优于超低排放标准(烟尘≤5mg/m³、SO₂≤35mg/m³、NOx≤50mg/m³),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此外,机组采用空冷平台升高技术降低背压,厂用电率控制在 5.1%,综合能效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

  沙漠治理与生态修复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 “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 的生态治理模式,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戈壁生态系统修复。通过草方格固沙、种植梭梭等耐旱植被,已完成 4000 公顷荒漠化土地治理,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5% 提升至 15%-20%,并形成 “光伏 + 治沙 + 生态农业” 的复合产业模式。例如,光伏板下种植的甘草、肉苁蓉等经济作物,既固定沙丘又创造经济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产业链带动与区域发展

  项目直接带动新疆哈密地区形成 “风光火储一体化” 产业集群,吸引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上下游企业落地,预计创造就业岗位超 1.2 万个。配套的 “疆电入渝” 特高压工程每年可输送 360 亿千瓦时绿电至重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 70%,不仅缓解重庆电力供需矛盾,还将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预计拉动新疆 GDP 年增长 0.3 个百分点。此外,项目配套的 120 万千瓦储能装置,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可提供 4 小时调峰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示范意义与行业影响

  技术创新标杆


  该项目首创 “风光火热储一体化” 开发模式,通过煤电与新能源、储能的深度耦合,验证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的可行性。例如,煤电机组与储能系统协同运行,可将新能源弃电率控制在 3% 以内,较传统模式提升消纳效率 15 个百分点。同时,项目采用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系统,可根据天气预测动态调整各电源出力,实现全基地综合效率提升 8%。

  跨区域能源协作典范

  “疆电入渝” 工程作为我国首个投产的 “沙戈荒” 新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输电距离达 2260 公里,采用 “双八百”(±800 千伏、800 万千瓦)技术,输电损耗率仅 3.5%,较传统交流输电降低 50% 以上。该工程的投运,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从 “煤电为主” 向 “新能源为主” 的战略转型,为后续陇东 — 山东、宁夏 — 浙江等特高压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全球能源治理样本

  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了 “中国方案”。例如,通过 “新能源 + 生态治理 + 产业扶贫” 的复合模式,既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又改善生态环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 “全球荒漠化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示范案例。截至 2025 年,我国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已建成装机超 2 亿千瓦,年发电量超 3000 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煤 90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2.4 亿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oäÍVøCçbbs.lianzhong.com™B%K3j¿g
本主题由 管理员 0151 于 2025/8/14 16:11:41 执行 首页推送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