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17周年,铭记骄傲瞬间! [复制链接] 查看:295回复:1

1#
分享到:

2025-09-28 10:10    北京科协





2008年9月27日

北京时间16时41分

浩瀚太空传来沉稳而坚定的声音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说出这句话的

正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

随着五星红旗在太空中第一次挥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航天的起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956年10月8日。这一天,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与航天事业。1960年2月19日,中国首枚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为后续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事业从此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导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的太空时代。

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与攻关,在1999年11月20日迎来关键验证:“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标志着载人航天七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在此基础上,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任务进一步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的跨越,费俊龙、聂海胜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务。

这些成就的取得,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图片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神舟七号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飞船内搭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他们的任务十分明确而艰巨:完成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验证舱外航天服、气闸舱、舱外行走等关键技术。

这次任务的不同之处在于,航天员需要真正走出飞船,进入开放的太空环境。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空间站必不可少的技术储备。任务计划中,出舱时间定在9月27日16时30分左右。翟志刚将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打开轨道舱门,进行约20分钟的舱外活动。

然而,真正的太空任务从来不是按部就班的演练,而是充满变数的实战。在太空中,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航天员们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训练,模拟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舱门打不开”

太空的第一次考验


当历史性的时刻到来时,意外却不期而至。9月27日16时30分许,翟志刚按照预定程序开启舱门,准备执行出舱任务。然而,当他用力拉动舱门时,舱门却纹丝不动。他再次用力,舱门依然紧闭。第三次尝试,还是同样的结果。

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开舱门,整个出舱任务将被迫推迟。这意味着数月精心准备的计划可能付诸东流,意味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可能落空。

“决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翟志刚后来回忆当时的心理活动。在刘伯明的协助下,他们迅速启用备用工具,用撬棍连续撬动舱门。太空服手套使得操作异常困难,每一次用力都需格外谨慎,既要保证力度足够,又要避免损坏舱门结构。第一次撬动,舱门打开了一丝缝隙,但很快又被残留的气压紧紧压回。第二次尝试,情况依旧。在第三次全力尝试后,舱门终于被打开——中国人信步苍穹的大门,就此开启。

这一刻,凝聚了中国航天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展现了航天员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那几分钟,仿佛比几年还要漫长。当我们看到舱门终于打开时,整个大厅都沸腾了。”



图片来源:新华社



“火灾警报”

生死关头的抉择


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之际,又一个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内突然响起刺耳的火灾语音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在太空中,火灾是最危险的紧急情况之一,意味着航天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虽然事后证明这是一次误报,但在那一刻,航天员们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死考验。翟志刚和刘伯明短暂对视,迅速达成默契: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起来。他们临时调整出舱程序,刘伯明先将国旗递给翟志刚,翟志刚则毫不犹豫地“飘”出舱门。

16时41分,他的身影出现在舱外,黑色天幕与蓝色地球成为背景,他挥动国旗,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这一刻,无数中国人在电视机前热泪盈眶。这面五星红旗,不仅代表着国家的荣誉,更象征着航天员对使命的忠诚、对事业的担当。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中国航天的自信宣言


翟志刚的这句“感觉良好”,迅速传遍全球,成为中国人太空自信的象征。但在这句轻松的报告背后,是航天员们临危不乱的冷静、对任务的绝对忠诚,以及中国航天系统的高度可靠性。

此次出舱活动持续约19分钟,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配合下,完成了舱外实验取样、国旗展示等任务。虽然时间不长,但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地面科研人员的心血,体现着中国航天的技术水平。

“神舟七号”任务总设计师周建平后来评价:“这次出舱,不仅突破了技术,更展现了中国航天员的精神风貌。从舱门打不开到火灾警报,航天员们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素养,令人敬佩。”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航天的历史性跨越

“神舟七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次任务全面验证了“飞天”舱外航天服的性能。这套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服装,能在极端环境下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中国航天装备自主化的重要成果。

与此同时,“神舟七号”还释放了一颗伴飞小卫星,进行了卫星中继试验等多项科学实验,为后续空间站建设积累了宝贵数据。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回望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的那一步,是中国航天从“跟随”到“并行”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

如今,中国航天已进入空间站时代,月球探测、火星采样、载人登月等更宏伟的计划正在推进。但无论走多远,“神舟七号”那一次的出舱,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中。它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独立掌握尖端航天技术,中国人民有智慧实现宏伟航天梦想。

从“神舟七号”到中国空间站,从首次出舱到常态化舱外活动,中国航天用坚实的步伐,在太空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展望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秉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кP8á~›øìbbs.lianzhong.comyg7ËV—Ą¾
本主题由 版主 w9420_1314 于 2025/9/28 20:23:40 执行 审核帖子 操作


低 调 做 人, 高 调 做 事 !
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
2#

“神舟七号”那一次的出舱,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中。кP8á~›øìbbs.lianzhong.comyg7ËV—Ą¾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