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三书 春天的细雨,下得温柔,下得缥缈,下出了无边的孤独中,一个安静的角落。 2 雨的颜色,有时是看见的,有时是听见的。 / /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 / 轻阴小雨,重门深院。诗人独自,枯坐在这里,看雨,听雨。他坐得很静,比雨还静,静得没了自己。他仿佛变成石头,变成枯木,变成雨。 他静得连苍苔也爬上身来—— 大诗人王维用雨写了一首诗,并醒着,看自己在雨中入定。 雨不仅会写诗,会变成青苔,而且还会长进梦里。 我们来读南宋诗人方岳的《听雨》: / / 同样的雨,落在竹林,落在荷塘,落在芭蕉上,便发出迥异的声响。正如同样的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意思也会大不一样。 / / 雨暗淡了白昼,模糊了万物,增添了寂寥。雨诉诸视觉,更诉诸听觉,尤其是夜雨,尤其是芭蕉夜雨。 词人李清照刚刚到南方时,和几乎所有北方人一样,立刻为芭蕉树的热带魅力倾倒。芭蕉树在晴昼和夜雨时,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 / 少年和壮年听雨,都已成往事,都已成回忆中的雨。 少年听雨,雨也是年轻的。在歌楼上听,雨就是歌,就是有情。红烛昏罗帐,雨便是温柔乡。 壮年听雨,地点换成客舟。人到中年,现实已全面铺开,人于其间,如乘客舟漂浮在茫茫江面。此时听雨,听到的雨是无情,背景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
细雨湿流光
/ /
《南乡子》
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 /
青苔色的雨
雨的缓急疏密,人的喜怒哀乐,二者相遇时,雨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白雨,灰色的雨,蓝色的雨,黑色的雨,或许还有彩虹色的雨……
寂静中看雨,雨是青苔色,甚至变成青苔。
比如王维的《书事》: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客应嫌酒尽,花却为诗开。
莫下帘尤好,恐好云往来。
/ /
3
寄一夜的雨给你
/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
4
芭蕉夜雨
我们来听听芭蕉夜雨:
《雨》
杜牧
连云接塞添迢递,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 /
《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
荫满中庭,荫满中庭,
枝枝叶叶,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淫,点滴霖淫,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
5
听雨品出人生三味
人在不同年龄听雨,也会听出不同的风景。
/ /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
转到而今,顿有前世今生之感。而今听雨,在僧庐下,前尘如梦,鬓已星星。从前听雨,不论听到什么,不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最终都成一场空。
人老了,世界也跟着老了。不论雨在说什么,且任它去说吧,“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暮年听雨,雨也下进暮年,也像人一样,变成昔日之我的一个幽灵。
或许我既非我,雨亦非雨。或许我们听的从来都不是雨,我们听的,一直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