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00:29:54 来源: 南都周刊
6月13日,网络流传的信息显示,前往郑州沟通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储户被赋“红码”。多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储户称,在扫码填报个人信息后,其场所码或豫康码显示为“红码”,“赋码原因”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等;但同行赴郑州的非储户人员健康码则未受影响。此外,还有多位未前往郑州的储户在填报信息后被赋为“红码”。
针对储户所疑问的“红码”情况,郑州市12345热线13日晚回应南都记者称:目前没有接到“外地来郑州一律赴红码”通知,如果被赋“红码”,建议先联系信息排查专班了解赋码原因。目前低风险地区来郑州只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示行程码和健康码。
对于健康码的应用场景,业界早已多有讨论。有学者指出,各健康码运营机构应完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保障用户知情权,合乎伦理、合乎法律地使用数据,避免数据滥用。
资料图
储户微信群内流传的郑州场所码照片。
储户到访郑州登记后被赋“红码”
还有几小时就到郑州了。张生找出其他储户此前拍照发到群里的“郑州车站西南出口到访登记”二维码,按照防疫要求报备个人和行程信息。6月12日下午,他从山东烟台乘火车前往郑州,此行是为了向河南有关部门沟通当地多家村镇银行无法取款的情况。
刚填报完信息点击提交,张生的手机重复响起“红码人员,请配合隔离管控”的声音。页面下方的“赋码原因”显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突然而来的“红码”让张生感到担忧,烟台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本土病例了,他也有半个多月没有离开烟台了。
张生所在的几个储户微信群里,陆续也有人发现自己变成了“红码”。储户们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此前他们曾约定:6月13日到郑州找有关部门沟通取款难问题。突然的变故令人措手不及,有人担心,储户们被针对性赋为“红码”。
郑州市12345热线在6月13日晚回应南都记者称:目前没有接到“外地来郑州一律赴红码”通知,如果被赋红码,建议先联系信息排查专班了解赋码原因。目前低风险地区来郑州只需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示行程码和健康码。
视频截图
不过,多位赴郑州储户均向南都记者出示相关截屏和视频称,自己曾经在扫码登记后变为“红码”。
一位浙江的储户表示,自己在郑州站出站口处扫码登记后,手机随即显示“红码”。一位12日下午从成都乘飞机抵达郑州新郑机场的储户表示,他在机场扫码后显示为“红码”,赋码原因与张生相同,即他为“入境人员”。此后他被转运至安置场所,其“场所码”仍为红色,但豫康码为绿色。
6月13日清晨五六点抵达郑州站的储户小琴回忆,起初她的豫康码一直保持“绿码”状态。不过到了上午10点左右,小琴接到了一通来自郑州派出所的电话确认她抵达当地后,她的豫康码由绿转红,因此无法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或入住酒店民宿。为解除“红码”状态,小琴一路步行至当地医院要求核酸检测,医院方面则将小琴的上情况上报至当地防疫办。根据当地防疫办反馈,小琴可以选择在医院隔离14天或购买车票点对点返回家乡。最终,小琴签署了一份承诺书离开。由于无法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或进入公共场所,在街头游荡了几个小时的小琴拨打了派出所电话,请求将自己送至储户安置地。
尚未前往郑州的储户被“远程赋红码”
另有多位没有前往郑州的储户,也表示自己的豫康码或场所码变为“红码”。
一位家住北京的储户说,几日前有人将郑州站摆放的到访登记二维码拍照发到了微信群里,他在出发去郑州前扫码登记了防疫信息,随后显示为“红码”,赋码原因也为“入境人员”。他因此取消了行程,但他的北京健康宝一直为“绿码”,行程卡上也仅显示北京。
一位家住北京的储户的行程卡、豫康码及北京健康宝截图。
6月12日晚间,人在广州的储户老鹏发现自己的粤康码突然变红,原因为“外省健康码红码人员”。随后,老鹏追溯到河南省给自己推送了“高风险”的健康状态,因而自己的粤康码和豫康码都是“红码”。为此,他拨打了两地防疫办电话获悉,若要解除健康码“红码”,需向河南方面申报转码。根据豫康码的转码要求,老鹏需要提交相关个人身份信息、72小时内两次核酸阴性证明、个人承诺书以及社区的转码证明。目前,老鹏已经完成了一次核酸检测,还需等待间隔24小时后的第二次核酸检测,在此之前他在广州“寸步难行”。
家住北京的小危健康码也出现了与上文相似的异常状态。小危和妻子同为储户,两人的豫康码和河北健康码自6月12日被赋红码。豫康码页面上的赋码原因为“入境人员”,而河北健康码的状态与豫康码相关联,不过二人的北京健康宝均显示正常。6月13日下午,小危妻子的健康码已经转绿,但他的豫康码一直保持“红码”状态。
根据小危和老鹏回忆,曾有人在储户群里发过一张郑州车站的健康申报码,出于试一试的心态,他们都扫过这张二维码。多数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储户都有类似的经历。另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市12345热线回应南都记者称,“入境就是从国外回来的”,但多位储户都表示自己未曾出国。
赴郑州同行的非储户为“绿码”
值得的一提的是,多位与储户同行的非储户人员并未被赋红码。
前述乘飞机抵达郑州的储户表示,自己虽变为“红码”,但与其同行的一位非储户人士则一直为“绿码”,该储户已被转运到了安置点,同行人士尚可自由活动。储户老于一行5人在6月12日下午抵达郑州,他们早上从家乡驱车出发,下午5点准备入住酒店之际,老于发现自己的场所码变红了,此次出行5人中只有小成不是储户,也只有他的场所码颜色没有转红,其他4位储户纷纷“中招”。
视频截图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河南本地人群中。家住开封的储户陆女士称,其在6月10日和同事前往郑州出差,抵达郑州时曾扫场所码登记,11日下午,她发现自己的场所码和豫康码均变为“红码”,但几位同事仍为“绿码”。场所码页面显示,赋码原因为“其他本地区防疫信息重点红码人员”,她联系防控办了解到,该“红码”为郑州所赋,目前她正在申诉改码中。
郑州12320卫生健康热线:
不太清楚是哪个部门进行的赋码
郑州方面或已了解到多人被意外赋“红码”的情况。南都记者获取的一份录音显示,一位储户反复询问工作人员自己为“红码”次日能否离开郑州,工作人员称,“应该没啥问题,你们不用管。”储户接着询问,上车以后能否变为绿码?“应该是没啥问题,我接到的通知应该是没啥问题。”工作人员说,“你看今天走了这么多都没啥问题。”
此外,郑州市12320卫生健康热线在6月14日上午回应一位储户的转码请求时称,“像您这个村镇银行的问题,我们这边已经接到了很多市民的电话,我们这边是没办法解决的,我们不太清楚是哪个部门进行的赋码,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到国务院平台投诉。”
据了解,目前,前往郑州沟通的储户被分别安置在多处居住。有人尚为“红码”,也有人在未做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已变为“绿码”。被安置在某处的小叶告诉南都记者,他所在之处有工作人员表示,只要离开返乡,豫康码就能恢复正常。截至发稿时,有离开郑州的储户已变为“绿码”,但也有人返乡后仍为“红码”。
使用健康码数据应
“合乎伦理、合乎法律”,避免扩权
针对储户所疑问的“红码”情况,南都记者在13日下午四点半至七点多次致电河南省疫情防控办及信息排查转班电话,均未有接听。
对于健康码的正当应用场景,业界早已多有讨论。
早在2020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就曾公开谈到: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电信企业以及科技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资源,紧急建立了疫情大数据的分析模型,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来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流动情况。监管部门,在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雷瑞鹏教授也曾指出,在执行知情同意和保护隐私方面,各健康码运营机构应完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保障用户知情权,合乎伦理、合乎法律地使用数据,避免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疫情结束后,应建立数据删除机制;确需继续使用有关数据的(例如有利于今后的疫情预防和控制),应当明确数据使用的目的,取得用户的知情同意,并将数据匿名化。
在一篇2020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和互联网实验室高级分析师严峰曾指出,虽然政府作为背书方推动健康码落地,但作为运营方,企业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在哪里,用户并不知晓。因此,亟需制定健康码数据全体系的专业标准,把过度扩展的权力及时关进笼子里。“我们需要确保正在浮现的智能传播能够拥有自己的‘健康码’,确保其未来的健康顺利发展,不能让健康码的滥用威胁整个社会的健康,尤其威胁未来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关村镇银行取款难问题,据此前新华社5月18日报道,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日,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持续关注河南4家村镇银行线上服务渠道关闭问题。4家村镇银行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目前4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存取款业务正常开展,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所有接受采访的储户均为化名)
被困在“豫康码”里的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存款八位数却进不了郑州
2022年06月16日 08:19 新浪新闻综合
从6月10日开始,多位前往郑州维权的河南村镇银行储户们,被违规赋予了红码,有的储户甚至被拉去了隔离点。直到6月14日红码事件在网上发酵,这些被困在豫康码里的储户才逐渐恢复了绿码。
然而,无论是“变红”还是“变绿”,此次豫康码转码事件背后都充满了蹊跷。
存款八位数却进不了郑州
4月18日,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等多家河南村镇银行发布通告称,系统升级,网上手机银行不能使用。多位储户发现,自己在这些银行里的存款无法取出。
王女士在河南的这些村镇银行有8位数的存款。发现存款无法取出后,5月份她曾赶到河南,但在银行门口被要求登记并被带走隔离5天后劝返。
6月12日早上,王女士再次踏上了郑州取钱路。
因此前已经从其他储户处得知乘坐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会被赋红码,王女士与同伴一行3辆车17人,选择从浙江义乌自驾1000多公里前往河南郑州。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他们却在下高速进入郑州的路口被拦了下来。经过扫码,王女士一行中,有同伴的健康码变成了红码,而有些人则还是绿码。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同行人中有人有两个手机号,在村镇银行登记过的储户手机扫码为红码,而另一部未登记过的手机号扫码则为绿码。
王女士一行被拦了近两个小时,这期间河南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们,要么返回,要么就地隔离14天。王女士与同伴准备尝试从国道再次进入郑州时,又被拦下并被拉进一家酒店。6月14日下午,王女士一行人的健康码在她们强烈要求下,变成了绿码,一行人也被送到了回程的高速路上。在路上折腾了两天,她们连郑州都没有进去过。
储户被设为“入境人员”赋红码 媒体曝光后转绿码
记者统计发现,大量用户豫康码被赋红码原因显示为“入境人员”。浙江储户张琪(化名)告诉海报新闻记者,6月12日她乘火车从浙江达到郑州东站,出发前她已经通过支付宝报备了个人行程信息,并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6月12日18时她在郑州东站扫描场所码后,豫康码变成了红码,转码原因显示她属于“入境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查询发现张琪并非国外入境,便让她去郑州市人民医院做核酸后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办理转码。
12日19时,张琪在医院采样时遇到了2名和她同样遭遇的储户,她们分别来自浙江、四川。当晚3人核酸结果已出,为阴性。然而因红码,3名女生深夜仍无法入住酒店,只能返回医院大厅休息。次日,无处可去的3人在马路边见到了郑州任砦社区工作人员,但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继续留在郑州,则无法为其办理转码。
最终,3人被带到了郑州航空港区的酒店居住,3人的房间隔壁还住着值班人员,值班人员提醒她们24小时不要出房间,之后会有河南银保监局的人过来沟通。
黑龙江储户陈龙(化名)也经历了豫康码“红变绿”的过程。6月12日,他乘飞机到达郑州。在扫机场场所码后被赋红码,显示他为“入境人员”。他找到机场入境处,工作人员核实后在电脑上帮他转码。在电脑上陈龙看到自己来郑州前所在地一栏显示为国外,且已经被锁定无法更改,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我身边其他非储户的红码乘客在申报后可以通过更改所在地马上转码,我就不行。”陈龙说。6月13日,陈龙在河南银保监局门口被当地巡防大队带到一处宾馆居住。
成都储户廖女士6月13日来郑州被赋红码后,睡了一天马路。她曾在6月14日上午点击豫康码上申请转码的链接,却被系统告知“当前无风险,无需申请转码”。
储户们发现,在大量媒体报道了“赋红码”事件后,他们的红码又悄悄变回了绿码。
6月13日下午,陈龙的豫康码变为绿码,他询问巡防大队人员自己是否可以自由行动。“他们说可以离开郑州,但如果在郑州随便乱走还可能变回红码。”陈龙说。6月14日中午,张琪3人也陆续发现豫康码转为绿码,目前她们仍然留在酒店等候银保监局回复。
律师解读:“给储户赋红码”实为限制人身自由、窃取他人信息
6月15日,海报新闻针对“储户豫康码被赋红码”一事致电郑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应:近日他们也收到大量群众反映,但赋码问题不归卫健委管,根据目前疫情防控政策,由当地防疫指挥部的大数据组负责健康码问题。
针对“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健康码变红”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主任马文斌。他介绍,健康码、行程码设立的法律来源是《传染病防治法》:政府行政部门为防控传染病,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对公民人身自由作出暂时的限制。但同时也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注意保护公民的隐私问题。
此外,一个人去哪儿这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和个人信息,除非涉及传染病防治或者是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法必须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才能限制、标示。
马律师还介绍,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和储户之间仅仅为合同纠纷,储户无法取款后进行合法上访也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现在将储户健康码赋红码导致储户无法正常出行,实际上是在滥用权力,将应该应用于传染病防治法的技术手段用于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同时不正当地窃取了他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