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何娟 2022-07-28 06:34
灯泡糖、肥皂巧克力、草莓蛋糕精油皂、食品玩具……近来,一些食品和餐饮企业尝试使用跨界营销吸引顾客、开拓市场。有的借此拓展了消费人群,但也有个别企业打着跨界的旗号剑走偏锋,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食品安全无小事,与食品相关的跨界营销必须恪守安全底线。无论是制成日用品形状或使用类日用品外包装的食品,还是制成食品形状的日用品,都容易模糊食品与非食品的界限,存在误导消费者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分辨力稍弱的未成年人群体,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现实生活中,因外包装具有误导性而发生的误食事件并不鲜见,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规范食品跨界营销,重在企业自律。对于食品企业而言,“食以安为先”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恪守的原则。这意味着食品企业要在品质上把好关,也必须在名称、包装、形制等方面把好关,最大限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而对于非食品企业而言,不管如何进行营销,都不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都不能模糊食品与非食品的边界。企业存敬畏、有分寸、守底线,才能更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规范食品跨界营销,还需要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在技术层面,相关平台不妨尝试利用技术手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跨界营销进行精准识别,并进行屏蔽。在监管层面,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的同时,不妨考虑引导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延展监管触角。在制度层面,也应进一步完善法律规章制度,补齐制度短板,为创意推广、跨界营销等立起规矩、明晰界线。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才能更好规范跨界营销,更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