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10:59 光明网
一颗星星穿越的时间有多久,内蒙古这片土地或许可以作出回答。


“东方红一号vs嫦娥六号”对比图。
2024年10月1日,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18组对比图,生动展示过去75年间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其中一组对比图就是“东方红一号vs嫦娥六号”: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迎来又一个里程碑;2024年,嫦娥六号“蟾宫再折桂”,取回月背土壤。
这两件航天大事,都发生在内蒙古的土地上。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的东风航天城也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人类历史首次月背返回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
两件航天大事时隔54年。事实上,早在68年前,为了中国的飞天梦,内蒙古额济纳的牧民们已经开始让地搬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航天人在历史的天空中书写壮丽篇章,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给予中国航天最深情的托举。

群众身着盛装,喜迎嫦娥六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四子王旗着陆场。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穿越时空的星星,带着中国的骄傲向世界共享空间探索的成果。中国星星的骄傲,内蒙古与有荣焉。
在中国航天事业75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内蒙古,一直和中国航天一起走过。
68年,从14年1颗星到1年200多颗星
9月6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9月25日,力箭一号遥四商业运载火箭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将搭载的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9月27日,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
……
如今的星星发射,越来越密集,一箭多星成为常态,可重复使用成为高频词。
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出发点回望:68年前的1956年,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66年前的1958年,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选址到内蒙古额济纳这片广袤土地;59年前的1965年,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从四川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4年前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东风航天城升空。一颗星星升空,走过了14年时间。
如今,一年发射几十次已成常态,每年发射的航天器可达几百个。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在东风航天城发射升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3年,我国成功实施近70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且以26星和41星两度刷新一箭多星纪录。同时,2023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5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东风航天城首飞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开始,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百次发射用了37年的时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时7年多;实现第三个百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实现第四个百次发射用时2年零9个月;实现第五个百次发射仅用2年。
时间仿佛在加速。

2022年4月16日,额济纳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飞船回收现场。记者 王晓博 摄


2022年12月4日,额济纳东风着陆场,神舟十四号飞船回收现场。记者 王晓博 摄
而对于曾经参与了“神一”到“神四”回收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退休干部朱安山来说,那段记忆却仿佛永远地停留在了历史中。
“1999年‘神一’回收时没有经验,草原上走难免会碾压草场,但是牧民毫无怨言。‘神二’回收工作从晚上持续到早晨,时间最长最辛苦。‘神三’时,熟悉路况的牧民们自发组成了民兵搜寻小分队,他们骑着摩托车带路,后面是专业搜救队的车,回收成功后乌兰牧骑队员们给搜救队献了哈达,场面非常热闹。‘神四’回收是在晚上,是冬天,很冷,车在雪地上跑,遇到网围栏我们就下车剪开给搜救队开路,大家眉毛上都结了霜。”朱安山回忆说。
他说,多次回收,内蒙古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搜救队搜寻返回舱、搜寻散落的器件,对方也赠送了飞行器回收相关物品作为永久纪念,现在这些珍贵的礼物在内蒙古博物院可以看到。

参观者一边在手机听展品语音讲解,一边认真观看内蒙古博物院航天展品陈列。记者 李霞 摄


内蒙古博物院里与中国航天有关的展品。记者 李霞 摄
60多年来,几百颗卫星、18艘神舟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1个空间实验室在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17艘神舟飞船、实践十号等卫星,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探月飞行器都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或位于内蒙古西部的东风着陆场。
新中国的航天史,内蒙古一路相随一路护航,并始终参与其中。
30多年,从把中国人送入太空到中国人常驻太空
2024年9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详细的载人航天版10月月历,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不同重点。
月历显示:计划于10月下旬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迎接神舟十八号乘组返回。26日,是用黄色重点标注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满六个月”的日子,这也意味着乘组返航很可能就在这个日子附近。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民警执行神舟回收安保任务
。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也正严阵以待准备“神十九”发射安保任务。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开始,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共计承担了18次飞船发射外围安保任务,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开始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以来,他们也承担了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七号6次神舟回收安保任务。设卡、走访、排查、宣传……不分昼夜坚守在辖区各个点位,“航天护卫队”“陶来神舟警队”“大漠警航队”空天一体,全力维护东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
和他们一样准备护航“神十九”发射和“神十八”返航的还有额济纳各相关单位,以及周边旗县的相关单位。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2年来,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短期驻留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驻留,从第一次“太空会师”到会师交接成为常态,从应用性飞行到“太空班车”,航天员居室从“一室”到“两室”再到“三室两厅”,航天员饮食实现7天一个食品周期菜品不重样,目前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够生活长达半年之久。航天员目前包括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等,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已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o4Tö*
×Çbbs.lianzhong.comÖë¯IpÄÕ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