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带有句十分流行的俗话:“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无锡人讲话。”同样是吴语,一个吴侬软语、嗲里嗲气,一个则是语气偏重、音调偏多。这,或许就是方言的魅力。
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各地方言日渐陷入窘境。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其实已是时刻不容缓。好在来自民间的陆续呼吁和自发行动,引起了地方政府的特别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
多年前,在《新民晚报》的副刊上曾经阅读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记忆犹新:一位靖江的客商来到海南经商,由于中途遭遇台风,货物损失惨重,导致连回家的路费也无法自理。正在为难之时,无意听说海南知府是老乡,于是百般无奈下冒昧前去乞讨路费。
由于历史上多方的移民杂处,因此常年融合的靖江话很是特别,既不像苏南话,又不像苏北话,几乎在南北之间形成了一个“方言带”,一般人根本仿不了。因此,知府大人通过方言的交流,确认了老乡关系,并慷慨解囊,资助客商。至于后来客商暴富,且如何感恩报答知府大人,并非今天的主题。
说说我们张家港,一个小地方,大体可分四种方言:常熟话(譬如我的家乡)、崇明话、老沙话和南沙话。常熟话,据说是“最风雅、最古老的吴语”。去年的《河阳山歌》里有所提及,不再赘述。
我刚开始工作时,真的不便与同事们相互沟通,几乎要靠普通话才能交流。久而久之便有所了解、熟知、甚至可以模仿上几段常用的崇明话、老沙话,但过于生僻的方言还是听得不十分明白。
最后,附上一段蛮有哲理性的家乡话:
“既然看弗清,还要挡一层;既然跑弗动,还要拖一根。”既然两字,并非这样读音的,要读成与“延呈”两字差不多的音调。朋友们,顺便猜猜看,这两究竟是个啥东西?
Zo+I5õ<vbbs.lianzhong.comi2ÃO$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