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08:51 来源:CCTV4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这里的冰川储存着亚洲1/3的淡水资源,却正经历着超常变暖的冲击。这座重要的“固体水库”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在青藏高原又开展了哪些科考工作?系列报道《跨越60年:雪域新画卷》我们跟随中国科研团队,探秘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冰川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0%左右,却储存着全球近70%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气候超常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中国科研人员在世界三大冰川之一的来古冰川展开了一场探秘行动。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我们的冰川观测点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几乎可以说是无人区。
记者
我看都没有路。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是没有路的,总共咱们这套钻加上我们的测温仪、形变仪五六百公斤,都要靠人力来配送。

来古冰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数千万年间,板块碰撞挤压,群山不断隆起。眼前这条“没有路的路”布满碎石,平均坡度超过70度,到达冰川就用了2个多小时。踏上冰面,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现在这个地方(反映的)是冰川垮塌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地下实际上是空的。这都是近年以来才发生的一些冰川的快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消融上面,而且整个冰体的温度也是在升高的。
冰温升高是影响冰川变化的重要因素。这次科研团队要从冰面向下钻探超过100米,测量冰川内部温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这个孔)打到了105米,现在是把钻和热水管往外提,然后我们就可以放测温仪了。
第一个深孔钻得非常顺利,但还是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我们一共要钻6个孔,其中4个孔是做温度测量,还有2个孔是做形变(监测),监测不同层位冰川的变化。
每打一个深孔,科考人员都会在不同深度布设多个仪器,进行长期监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我们这个温度就已经传到北京的后台,可以看到这个20米深度是在负的0.03(摄氏度)。因为我们这是刚打的孔,还有些热量,过一阵子它达到平衡以后,就能够反映当时冰层的温度。
选择这里开展研究,是因为来古冰川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从1974年到2023年,来古冰川面积缩小了10.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藏东南站站长 邬光剑
我第一次到来古冰川是2002年,变化非常大,冰川的消融非常剧烈,那么它在短期内会增加融水量,是增加了水资源的,但是它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达到一个拐点,它的消融量就会减少,那么对水资源的贡献也就会减少了。

融水量激增导致来古冰川的冰前湖在1986年到2017年间扩张了近2倍。冰川的快速变化也在提升着冰崩等灾害风险,对更大范围冰川进行长期监测刻不容缓。今年8月下旬,邬光剑团队计划继续前往西藏阿里等地研究考察,这些成果也将为接下来持续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打下重要基础。

总台央视记者 徐丹丹
青藏高原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无穷奥秘。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任务,人类也自此进入了有史以来对青藏高原地区了解最为透彻的时期。而如今,这里的科考工作仍在继续,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我身后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ñ+ÜÿÊ>³bbs.lianzhong.comòg.s³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