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轮回。
岁末天冷到极点,物极必反,坚冰深处春水生。冻到了极点,就要开始转向消融了。
民间有句谚语,“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冬天就快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一进腊八,“年”就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
年味儿越来越浓,辛苦工作一年的打工人们,开始感受到家的温暖,故乡的一切随风而至,归心似箭。
腊八是粥,更是节,腊八节,是不尽的相思味道。
日子,是每年重复的节气链接的,生活,是这节气中浓浓的思念和幸福的守候涂抹的。
多少的牵挂和不舍,回忆和感动,在这思乡的画卷里缓缓流动,不息。
腊八,是春节的序幕,注定了是团聚的时光,是安详的季节。
俗话说:“腊八遇大寒,吃糯纵酒做尾牙”。
腊八一碗粥,明年好兆头
每到腊八,寺庙里都有一派奇妙的景象。
各地市民排起长队,纷纷等待这一年一度无法替代的美味。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至,春节也愈发近了,这一年在外的拼搏的你辛苦了,别忘了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养胃又暖心,来年可万事“粥”全。
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便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期盼来年生活富足,财源滚滚。
在寒冬腊月里,家人围坐,品美食,话家常,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驱散腊月的寒意,带着新年的祈盼,对生活的热情,共享一碗冒着热气,香甜的腊八粥,暖暖和和过新年。
最美冬日,也不过如此。
腊八由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传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
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腊八节的传说还有“ 赤豆打鬼”、“怀念岳飞”等传说。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习俗
祭祀神明先祖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
腊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腊八粥
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一碗甜甜糯糯的腊八粥,丰盛的不行,每一勺都有不同的谷物口感,豆子绵软、银耳柔滑、桂圆蜜甜、核桃甘甜。
煮一锅热气腾腾,咽下的每一口都是热腾的祝福。
在腊八粥流行之前,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习惯,认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
人们对腊八粥的偏爱,或许是因为它预兆着年的开始,所以,人们年年过腊八,年年有粥喝。
腊八蒜
腊八这天,除了要喝腊八粥,也有很多地方会腌制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
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连要账都这么这么“有文化”。
腊八面
腊八喝腊八粥是我们都很常见的事了,但也有部分的北方地区会在这一天煮面敬神,称作“腊八面”。
将豆类和多种蔬菜,以及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木耳等调成汤面,同面条同煮,营养丰富,十分美味。腊八面
腊八冰,吃不坏人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寒冬腊月,一炉火,一锅粥。乐融融,一片心,一家人。
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忱,带着对新年的祈盼,对生活的热情,
共享一碗冒着热气,香甜的腊八粥。
岁月静好,大抵就是如此。
寒冬腊月,一炉火,一锅粥。乐融融,一片心,一家人。
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忱,带着对新年的祈盼,对生活的热情,
共享一碗冒着热气,香甜的腊八粥。
岁月静好,大抵就是如此。